English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好局面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2000-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 唐维红 新华社记者 尹鸿祝 我有话说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中共中央党校今天召开座谈会,纪念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2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在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好局面。

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对西藏班创办2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西藏班全体学员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多年来为办好西藏班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胡锦涛在充分肯定西藏班创办20年来的成绩和贡献后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大力培养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的决策和方针是正确的。中央党校西藏班创办以来的工作是成功的。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把西藏班办得更好。

胡锦涛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全局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看,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对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的、民族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和发展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民族在共同繁荣和进步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华民族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胡锦涛指出,我们在看到我国民族团结的好形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严峻斗争,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加强民族团结,首先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情办好,关键是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能够应对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只有一代又一代同整个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成长、成熟起来,我国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才有坚强的组织保证。

胡锦涛指出,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我国跨入新世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头五年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和指导方针,为我们继往开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描绘了壮丽的蓝图。在谋划未来时,党中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加快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使西藏和其它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族地区的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精神,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胡锦涛要求中央党校和民族地区党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中央的精神为指针,加大民族地区干部的培训力度。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根据党校新的教学布局,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进行。首要的和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民族地区的实际,把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宗教政策作为重点。要通过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从理论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民族工作,联系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来观察民族问题,增强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鉴别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世界眼光,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要坚持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增强党的意识和党性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和行动中切实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必要的文化和业务培训,帮助学员掌握履行领导职责和其他岗位职责必需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胡锦涛指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全党的大事。各级党委一定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要积极关心和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努力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条件。

中央党校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于1980年9月创办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